护理天地
热门信息
- 副市长房义勇一行莅临我院督导发热门诊改造工作
- 广汉骨科医院开展全院职工核酸检测工作
- 市商务局、人社局调研我院防控工作
- 【医院动态】庆祝建党100周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科联合广汉骨科医院大型义诊活动
- 【医院动态】广汉骨科医院召开第一次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
- 绵竹夏骡子骨伤专科医院到访我院参观交流
- 广汉骨科医院举办纪念建党99周年暨疫情防控阶段性表彰大会
- 【医院动态】传递温暖 守护生命-记2021年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
通知公告
优质护理
胺碘酮静脉滴注致静脉炎的探讨
胺碘酮作为一种高效而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已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特别是对治疗顽固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大剂量静脉注射效果满意,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内科。但胺碘酮针剂对血管刺激性较强,轻者易引起沿静脉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静脉炎表现,重者静脉血管条索状改变伴剧痛,甚至血管周围皮肤结节状硬结、局部组织坏死,对患者造成极大的痛苦,即使无药液外渗,也可引起上述症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如不及时发现与处理,将会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身心痛苦,甚至加重病情。我科2013年4月~2015年4月使用胺碘酮外周静脉滴注后致静脉炎患者20例,分析其发生原因,积极采取相应护理对策后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3年4月~2015年4月共有20例患者应用胺碘酮注射液,其中男8例,女12例,年龄57~98岁,平均72岁。静脉炎的判断标准: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程度判断标准:Ⅰ级为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无条索改变,未触及硬结。Ⅱ级为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级为穿刺点疼痛,红和(或)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硬结[1]。
1.2方法:从使用的药物因素、选择的输入方式、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发生静脉炎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2.结果
在20例使用胺碘酮注射液患者中,无1例发生严重静脉炎,3例发生中度静脉炎,9例发生轻度静脉炎,其余均未发生静脉炎,12例患者经过调整药物浓度、给药速度;药液外渗患者给予硫酸镁联合金黄散湿敷均明显好转后痊愈。
3.讨论
3.1 药物浓度、pH值、给药持续时间不当及对策:文献报道,静脉滴注胺碘酮浓度>3g/L时,易引起外周静脉炎。如果静脉滴注持续时间>lh,其浓度即使不超过2g/L,也可引起静脉炎。高浓度胺碘酮外周静脉泵入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静脉炎。血液正常pH值为7.4,超出此范围,输入的药液无论过酸或过碱,都可干扰血管内膜的正常代谢和机能,引起静脉炎。临床上常用的胺碘酮注射液,其pH值偏低,呈酸性,对血管刺激性较大,加之碘刺激,易引起静脉炎。因此,在使用胺碘酮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的过程中,在不影响治疗的情况下应减少静脉给药的时间,调整给药浓度,并尽早过渡到口服给药。静脉滴注胺碘酮最好不超过3~4d,宜每24小时更换血管一次。微量泵静脉注射胺碘酮时浓度不应超过3g/L,宜用5%葡萄糖溶液稀释,滴注前用氯化钠注射液建通道,滴注完毕后用20ml—30ml氯化钠注射液冲管后再拔针[2]。
3.2 护理人员因素及对策:
3.2.1 输注通路选择不当:如输注时选择末梢循环较差或管径较细的上肢静脉,偏瘫肢体侧的静脉血管均易致静脉炎;下肢静脉的静脉瓣多,血流缓慢,药液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长,更易形成静脉炎;选择与另外一组药物通道同时由一个留置针输入或反复在同一部位穿刺也会导致静脉炎。选择外周静脉给药时,宜选择管径粗直、弹性好、回流通畅,远离关节、易固定、易观察,周围皮肤无红、肿、热、痛的上肢静脉给药,不宜选择下肢静脉给药,尤其是老年患者静脉瓣功能减退,穿刺时尽量不选择下肢静脉;另外使用小号的留置针作为穿刺工具,保证了针头不易滑出血管外减少渗出机会,并且尽量保证胺碘酮注射时单独一条通道,为静脉炎的及早准确判断提供保障,可以减少静脉炎的发生[3]。
3.2.2药液渗漏:使用胺碘酮如果发生药液渗漏,会导致注射部位疼痛、灼热、血管的脆性增加,血管痉挛,静脉条索状改变,严重者导致皮肤溃疡发生。造成药液渗漏的原因有:护理人员对胺碘酮药物的特性及使用方法缺乏了解;护士选择血管不当,在同一部位反复穿刺,穿刺技术差,针尖斜面未完全刺入血管壁,穿刺后也可见回血,护士误认为穿刺成功,导致输注过程中药液外渗;输液肢体被压迫影响血液回流导致药液渗漏;护士责任心不强,巡视不到位,未能仔细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热、痛及条索、硬结,没有及时询问或重视病人主观感受。因此,我们要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特别是特殊用药如胺碘酮注射液作用机理、药理特点及不良反应等相关知识的学习,胺碘酮属于强刺激性的药物,外周静脉用药易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部分活化因子如5-羟色胺等,游离至组织间隙,刺激末梢神经,造成局部红、肿、热、痛的炎症反应,让护士人人知晓,心中有数,并加强护士责任心,严格床前交接班制度,及时巡视病房,重视患者主诉,严密观察注射部位周围皮肤情况,沿静脉走行是否有红、肿、热、痛及条索、硬结,回血是否良好等。一旦发现针眼处稍有发红,应立即停止输液,并更换注射部位,不可抱有侥幸心理。
3.3 患者因素及对策:老年患者静脉弹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患者过敏体质,对碘过敏,易造成穿刺处皮肤皮疹、出血及静脉炎的发生。患者知识缺乏,对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以及给药时的注意事项认识不足,输注胺碘酮时不配合,即使穿刺点附近或沿血管走向会出现轻微红或疼痛,病人或家属认为无关紧要,再加上老年人对疼痛的反应相对迟钝,不能及时通知护士,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
因此,对老年患者更应加倍仔细,加强与患者和陪护的沟通:使用前向病人或家属讲解胺碘酮应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不良反应,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心理上起到了"预防针"的作用,若出现红肿痛应及时向护士反应,消除麻痹大意或怕麻烦的思想,做到有不适及时与护士联系。将能引起静脉炎的可控制因素降到最低。
3.4微量注射泵的应用:目前胺碘酮给药多应用注射泵,而由于其泵速低,发生外渗时不易被发现,当外渗到一定程度机器才能报警,没有及时发现外渗而导致静脉炎的发生。
3.5 药液渗漏及静脉炎处理对策:药液外渗者早期以5%利多卡因加0.9%生理盐水做局部环状阻滞。利多卡因注射后对局部静脉产生作用,减轻药物对局部血管神经的不良刺激,降低局部血管的脆性,减轻和阻止液体和药物的渗漏及疼痛反应,缓解血管痉挛,改善缺血低氧状态,有利于渗出物的吸收,减轻局部损伤。局部组织红、肿、热、痛或静脉条索状改变时,及时给予干预治疗[4]。有报道湿润烧伤膏疗效好,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软化血管壁、祛腐生肌之功效,可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增加组织代谢,利于创面修复,另外通过保护神经末梢和松弛立毛肌达到止痛作用,广泛应用于临床化疗性静脉炎、静脉输液外渗、静脉炎等,其疗效优于传统的硫酸镁湿敷法。也有报道新鲜马铃薯外敷疗效好,马铃薯俗称土豆,属于茄科植物,含有大量的淀粉,维生素,微量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大量的淀粉及各种盐类具有高渗作用,维生素B12可通过局部神经感受器及痛觉中枢阿片受体,达到镇痛作用,维生素C可促进结缔组织中细胞间质合成,促进细胞间质完整,增加毛细血管致密度,降低其通透性,脆性[5],且含有单甾烷衍生物茄碱及龙葵碱,具有兴奋平滑肌和加速血液流速的作用,从而使药物渗出血管外的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消失,条索状的血管弹性得到改善,马铃薯具有散瘀,消肿,止痛,消炎,促进损伤组织细胞修复的作用[6],从而防止静脉炎的发生。我院采用硫酸镁联合金黄散湿敷,疗效显著,本组20例使用胺碘酮后造成静脉炎的患者均已治愈出院。
5.小结
胺碘酮静脉给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效果显着,但是胺碘酮静脉给药可引起急性血栓性静脉炎和化学性静脉炎。通过对胺碘酮药物性质、选择输入的方式、护理人员因素、患者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用药前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指导,用药中护士选择合适的输注方式,用药后加强观察与巡视,对发生的静脉炎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大大减少了胺碘酮所致静脉炎的机会和程度,减少患者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护理安全隐患的倾向,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从而和谐了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
[1] 杨慰,王海燕,阿华.徇证护理在预防留置针静脉炎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6.25(12):989 991
[2] 俞静娟,胺碘酮致静脉炎的护理体会 护理研究,2009,17(18):0775--01
[3] 梁晶,外周静脉泵入胺碘酮不同给药方式对静脉炎发生不同影响的观察[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2(9):110111.
[4] 唐艳华,利多卡因加地塞米松治疗化疗性药渗漏 现代医药卫生,2003,19(10):1338 1339.
[5] 刘英玲,石金玲,化疗不良反应的护理研究进展 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857 858.
刘昌红,曹巧英,王国英等,马铃薯外敷与硫酸镁湿敷治疗甘露醇外渗的疗效比较 护理研究,2004,18(7B):1289 1290